yabo.com编者按:在126年办学历程中,华中农业大学这方热土培养出了一批时代“大先生”,他们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陶冶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涵养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勤修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树立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他们是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从来多古意、可以赋新诗,在教师节前夕,南湖新闻推出专栏【狮山大先生】,讲述部分“大先生”事迹,照见过去、瞭望未来,以期更好地弘扬教育家科学家精神,为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凝聚前行力量。本期讲述“橘翁”章文才先生的故事。
在华中农业大学园林南楼外,农业教育家、园艺学家章文才先生的铜像静静地伫立在几株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橙树下,仿佛慈祥地注视着步履匆匆的来往学子。
章文才先生一生自觉把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教育事业,为了实现科学报国,终生拼搏、奋斗不息,为我国果树事业的现代化做了许多奠基和开创性的工作,教育和培养了我国几代园艺学人,为中国园艺事业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被誉为中国柑桔学科奠基人之一、“橘翁”。
1904年11月11日,章文才出生在浙江杭州郊区的一个菜农家庭。因家境贫寒,年幼的章文才常常帮父母种菜以维持生计。幼年贫困的经历给章文才留下深刻烙印,后来他常说:“我当过农民,深知农村人的苦。”也正因为如此,章文才不仅自幼便展现出对农业的浓厚兴趣,而且立志通过自己的学识改变农民的贫苦面貌,为苍生造福。
上个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中国的出路在哪里,怎么去实现?”章文才的答案是“科学报国”。
1922年,他考入之江大学生物系,次年转入金陵大学农学院园艺系。每天下午的课余时间,章文才都会到园艺场劳动,寒暑假也不例外,这不仅帮他赚到了学费,也磨练了他不怕困难、甘于吃苦、坚毅向前的品格。也就是在这个园艺场,章文才与柑橘结缘,决心选择柑橘为自己终身奋斗的事业。
1935年,已在浙江大学农学院任园艺系讲师的章文才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中英庚款留学”分配给园艺学的唯一一个名额,得到赴英国留学的资格,进入伦敦大学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身在异国他乡的他始终对中国柑橘事业的发展念念不忘。彼时,他与岭南大学的李沛文教授合作,将广东的蕉柑、椪柑等80箱为试材,进行我国柑橘第一次出口伦敦试销。这是中国的柑橘第一次进入西方人的餐桌,在当时的伦敦市场影响极大,这些来自中国的优质柑橘品种也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1938年,抗日的战火扩大,上海、南京、武汉相继沦陷。正在美国开展研究的章文才心急如焚,心里已不能平静。这位满腔报国志的学者旋即做出了一个决定——回国。在一腔报国热情里,1938年,章文才谢绝了美国柑橘界同事们的挽留,毅然回到祖国怀抱。他说,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岂可躲在他国避祸,他要和家人、同胞共赴国难。
回国后的章文才到已西迁至成都的金陵大学任农学院果树学教授,并持续开展柑橘良种选育工作,真正解决因科技落后导致我国柑橘品质长期徘徊不前的问题。他一边教书一边开展科学研究,希望通过他的方式为抗战出一份力。
在抗战的大后方四川,章文才发现这里的自然条件适合栽培柑橘,但产量却远远落后。于是在1938年至1944年的六年间,他跑遍四川江津、綦江、南充等县,不仅要跋山涉水,有时还冒着生命危险,只为选育良种。一次去江津的路上,因为道路曲折导致汽车失事翻车,章文才跌断了小腿,差一点失去生命。这期间,章文才和钟俊麟等科学家在江津先后选育出 “先锋橙”(鹅蛋柑20号)和“锦橙”(鹅蛋柑26号)等甜橙良种。为了培育这些良种,1940年,章文才通过向中国农民银行贷款,建立了中国农民银行江津园艺推广示范场,并担任首任场长。他在那里建立了母本园栽培优良单株,这也是我国第一次进行柑橘良种选育。直到今天,“先锋橙”和“锦橙”还是全国很多产区的主栽品种之一,累计推广种植超过1亿株。
新中国成立后,亟需培养农学人才。章文才应武汉大学农学院院长杨显东之邀,赴武汉大学任园艺系主任。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武汉大学农学院、湖北省农学院等合并组建了华中农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前身),章文才任园艺系主任。在新校址南湖狮子山,章文才带领园艺系师生在荒芜的狮子山开辟了近700亩实验果园,收集了250多种桃、梨、杏、梅、苹果、葡萄、柑橘等果树品种,培育了1.2万株柑橘苗,为教学科研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留学的经历,以及常年开展田野研究的实践,使章文才深刻意识到,农学教育之成功务须注重教学、研究、推广三者的辩证统一。
为了实现柑橘研究“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宏愿,章文才以盛产柑橘的鄂西山区为基地,开展教学、科研、推广等工作,他利用宜昌地区丰富的柑橘资源,选育出了当时我国成熟最早的温州蜜柑品种国庆1号、国庆4号。这两个品种在20世纪90年代已推广到全国15个省市、119个县,面积达30多万亩,产品远销海外。相关研究成果在1993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20世纪70年代,章文才敏锐地捕捉到生物技术研究将是果树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他领导园艺系筹建了华中农学院柑橘研究室(1992年更名柑橘研究所)。正是在这个成立初期不到100平方米的实验室,他带领师生进行着国内最早的柑橘等果树基础的生物技术研究。
在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柑橘育种研究中,他带着博士研究生邓秀新首次在我国完成柑橘原生质体分离培养到植株再生的整个技术体系,使我国成为当时继日本、以色列之后第三个掌握这一技术的国家。1989年该项成果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也正是抓住了这一学科发展机遇,华中农业大学果树学学科在果树生物技术方面的工作一直紧跟国际步伐,处于国内领先的地位。
“农民的呼声,就是对我们的召唤!”在完成科研教学任务的同时,年事已高的章文才仍然眷顾着农村,他指导了国内几乎所有柑橘产区的基地建设。
章文才说:“学农的人不能仅限于课本,要在广大的农业社会里索取农业知识,要更多地走进农田与农民多接触多请教,才能锻炼为有用的农学家”。
在包括长江中上游地区在内的广袤的中国柑橘产区,提起章文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果农们亲切地称他为“橘翁”。他长年跋涉在国内27个省市的柑橘主产区,主办过600多次技术培训班,受训学员和听众达80万人以上。
章文才去得最多的还是湖北宜昌。从解放初期开始,宜昌的柑橘生产一直让章文才挂念。特别是宜昌市秭归县,章文才把那里称为“第二故乡”,为当地柑橘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秭归人把他当作“财神爷”
1962年,章文才第一次踏上秭归的土地,在充分调研这里的柑橘生产情况后,他认为,秭归的气候、土壤适宜种植脐橙,沿江两岸发展脐橙大有可为。他为秭归描绘了第一张柑橘“三化”蓝图——良种区域化、品质标准化、果实商品化。从此,他几乎每年都要来秭归,向农民传授脐橙种植技术、培育新品种。
秭归县龙江乡宝丰村,山大石头多,果农年年种柑桔,年年不见活。听说章文才是有名的柑橘专家,果农们眼巴巴地盼着这位老教授来帮帮他们。得知情况后,他毅然前往。面对上面悬崖峭壁、下面江水奔腾的险峻环境,章文才不顾劝说,冒着生命危险艰难来到了村里。干部群众奔走相告——“章教授来了!”经过勘察,他就果园的设计与规划,提出了科学的见解,并送去一千多株柑橘树苗,向他们传授嫁接技术。如今,当地果农用辛勤的汗水把章文才科学的规划变成了现实,这一带成为枝叶繁茂、硕果累累、附加值高的柑橘场。
一棵树的收入抵得上一亩苞谷的收入,脐橙树变成了“摇钱树”,村民纷纷建起了橙园。也就是从那时起,秭归农民尝到了科技改变农业的甜头。
1977年,秭归出现罕见的冰冻灾害,柑橘树受冻严重,部分地区柑橘产业甚至濒临毁灭。为了帮助秭归柑橘产业重整旗鼓,章文才为秭归一次引进了12个美国优良品种,指导秭归建设两万亩脐橙出口基地。秭归“当家”脐橙品种朋娜脐橙、纽荷尔脐橙都是章文才引进、试种成功后大面积推广的。类似的故事很多很多,类似因地制宜的举措很多很多,他和行业同仁这些举措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柑橘产业的发展,为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9年,年逾八旬的章文才先后多次率领技术人员,穿山入峡,长途跋涉,对川、渝、鄂长江沿岸29个县市进行综合考察,为“建设长江上中游果树(柑橘)带”四处奔走着。经过他和其他科学家数年的艰苦努力,从四川宜宾到湖北武穴1000多公里两岸山地建立了许许多多高标准的梯田橘园,大量的脐橙、夏橙,蜜柑等从这里运销全国各地,甚至远销世界许多国家,并初步实现了产、加、贮、运、销一条龙作业,使这一带成为我国最大的柑橘现代化商品生产基地之一。
“橘优民富,是我的毕生追求。”1994年,90岁高龄的章文才还带着学生活跃在三峡库区,爬坡钻果园,手把手教他们种植、管理柑橘。
章文才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在实践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农业教育思想。他十分重视教学、研究与推广工作,认为农业教学“当教以学生实用知识”“教课与实习并重,以养成刻苦耐劳之意志”,而加强研究工作,则“教学始可日新月异,推广始有实际材料”,同时要积极向农村推广最新的教学研究成果,“要用科技让农民富起来”。对于战后的整个农业建设,他认为“农业企业化是农业建设的首选途径”,而且农业建设必须与农业教育密切联系起来。他的这些教育思想和理念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农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章文才对学生要求严格,坚持启发式教学。他要求学生重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因而,在日常教学中,他经常带领学生下果园,深入产区进行调查研究和开展科学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使学生学得广、学得深、学了就能用。这样的教育方式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也正是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章文才在1941年先后招收了贾麟厚、陈俊愉、李家文等三位研究生,后来他们都成为我国园艺学领域知名学者。
新中国成立初期,教材十分缺乏,更谈不上有什么课程建设。为给百废待兴的国家培育更多人才,章文才在紧张的授课和科研之余,参加了俄文速成班学习,并抽出时间翻译俄文教材以解燃眉之急。1953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新鲜果实包装贮藏运销学》,这本由章文才在业余时间写出来的书,包含了他多年对鲜果分级、包装、贮藏、运销的研究成果,成为了新中国在这方面唯一的教学参考书。1955年,他主持修订了《果树栽培学》等课程教学大纲。1956 年,为了给研究生上课,他编写了一本《柑橘学讲义》,介绍国内外柑橘学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1960年,他倡导果蔬专业开设《果树蔬菜试验研究法》课程,并组织教材编写工作。第二年,学校就开出了这门课。
章文才还深深地认识到,只有培养更多的人才,中国的园艺事业才能持续兴旺。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多出人才,即使已过古稀,他也没有减轻自己的工作,仍站在教学第一线,亲自为研究生和本科生讲授“果树生理学专题”“果树遗传育种学专题”“果品商品经营学”“果树生理学”等课程,并编写了相应的教材或讲稿。1983年开始,章文才历时八年,牵头编著了“英汉园艺学词典”,为果树专业的师生提供了一本重要的参考书。
1984年,年届八旬的章文才还壮心不已制订规划要培养十余名博士生,实际上,他大大超过了这个规划。在他90岁高龄以后,还指导了7名博士生。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以来,他共计培养了16名硕士研究生,27名博士研究生,他们中的大部分都已成为国家重要单位的学术、技术骨干。培养的新中国第一个果树学博士邓秀新也很好地继承了老师的衣钵,成为了中国柑橘产业的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8年,已经病重的章文才仍然惦记着学生蔡礼鸿的博士论文进展情况。当年12月8 日,为国家柑橘事业奋斗一生的章文才因病逝世。在清理章文才的遗物时,写字台上,蔡礼鸿发现自己提交的博士论文开题报告上,有章文才颤颤巍巍的字迹“2000年8月毕业,蔡礼鸿获Ph.D学位”。每每看到这行字迹,蔡礼鸿都是热泪夺眶。
章文才一生追求光明。他忠于党、忠于人民,他把争取加入中国作为自己的归宿。1985年,他实现了自己的夙愿,成为一名光荣的员。
章文才把自己的心血无私地献给了祖国的柑橘事业,国家和人民给予了他高度评价和崇高荣誉。他被选举为第五届、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曾先后受到、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今年是章文才诞辰120周年,在华中农业大学校园里静静伫立的那尊铜像和章文才的“大先生”精神,更加熠熠生辉……
全球首批碳纤维复合材料轻量化重载铁路货车下线辆身着轻薄碳纤维复合材料“外衣”的重载铁路货车缓缓驶出生产线,展现出轻量化智能化的“科技范”,标志着全球首批碳纤维复合材料轻量化重载铁路货车正式下线
近年来,随着深度神经网络技术特别是AI(人工智能)算法模型的出现,AI绘画加速发展。AI绘画是继CG绘画(计算机生成绘画,即在平面设计软件辅助下进行绘画)、DSE绘画(数字特效绘画,
NGC 4278具有致密的对称射电喷流结构和相对较弱的射电辐射,但其甚高能伽马射线辐射效率却显著高于射电星系,与耀变体相当。
记者10日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获悉,当天,该院165所铜川试验中心亚洲最大高空模拟试验台考台圆满成功。
9日,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联合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2024浦江创新论坛上发布《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2023》和《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2024》。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消费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直接体现,更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习多次强调,“要增强消费能力,
超慢速扩张洋中脊的岩浆是极度贫瘠还是丰富,一直以来都是困扰科学家的难题。传统观点认为,超慢速扩张洋中脊的岩浆供给极度贫瘠。然而,最新的研究成果颠覆了这一观点。
传统制造业在数字化转型中常常难以找到满意的服务商,服务商有时也无法及时了解企业需求、取得企业信任。
在广袤的黑土地上,吉林省正通过实施一系列保护性耕作技术,守护着“耕地中的大熊猫”。
国家天然气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重点工程——国家管网集团天津LNG(液化天然气)接收站二期项目9日正式投产。投产后天津LNG接收站正式迈入千万吨级LNG接收站行列,
国家林草局动植物司司长王维胜介绍,我国本着统筹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启动北京、广州等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
正是中国力量,让今天的中国铁路网覆盖全国99%的20万人口以上城市,高铁网覆盖96%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成为现代化中国壮阔征程上的绚丽篇章。
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还需重视培养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青少年在创新过程中的自信心。
朱先生一生科研硕果累累,获奖20余项,发表论文210多篇,研究成果形成了五本专著。
“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国领导中国人民在20世纪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生动体现,成为支撑科研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通过三代核电自主化,中国正实现对国际最高水平的赶超,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市场司司长彭立峰给出一组亮眼数据:过去5年,我国科技型企业贷款的年均增速是20%,是贷款平均增速的近2倍。
作为离地球较近且环境最相似的星球,火星一直是人类走出地月系统开展深空探测的首选目标。
基于此成果,华大目前已联合香港理工大学,成立香港理工大学—华大·全球深海资源基因组学和合成生物学联合研究中心,实施进一步研发和产业化。